乌龟曾是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的幸存者,将来它们还能成为人类世界的幸存者吗?恐龙灭绝时哪些动物活下来了?举一些例子,写一些它们的生存极限,最好能找出共同特点(生存环境)
1、乌龟曾是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的幸存者,将来它们还能成为人类世界的幸存者吗?
展开3全部 人类的世界也可能被某些失去的东西所标记,比如说乌龟。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杰弗里·洛维奇(Jeffrey Lovich)为首的生物学家团队在《生物科学》杂志中写道:“乌龟在这个现代世界中苟延残喘,但是它们的挣扎却从未被重视,甚至被刻意忽略。” “乌龟的祖先可以追溯到2亿多年前,现在的356种乌龟中有接近61%的物种濒危或者已经灭绝。它们毫无争议地成为脊椎动物中最濒危的物种,它们的未来甚至比那些遭受困境而且得到广泛宣传的两栖动物还要危险。”研究人员哀叹称,无论是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还是公众,都未发觉乌龟所面临的困境。洛维奇的团队写道:“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乌龟种群数量下降和灭绝,意味着它们的生态学角色与种群数量更繁荣时期相比极大地减弱了。它们生态学角色减弱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认知和了解。”他们还写道:“史前的乌龟种群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分别是大种群数和高生态量。乌龟的总重量曾经超过大象。洛维奇和同事们称:“乌龟或许在一些生态环境的矿物质循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那些钙或者磷缺乏的生态环境。没有它们的存在,海滩和沙丘生态环境可能根本无以为继。” 乌龟也调节着它们赖以为食的植物和动物种群。一项针对江河口水龟的研究发现,由于水龟的消失,大量的盐碱滩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就变成了泥滩。以植物为食的乌龟也在种子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含马达加斯加岛的tambaloque树和猴面包树在内的一些树木由于乌龟的消失而出现了衰退,水路沿岸的植被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乌龟也是土壤生物搅动者,它们会挖掘洞穴并且移动土壤使其变得肥沃。它们的消失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降低。 此外,在那些温血鸟类和对能量需求较高的哺乳动物无法生存的栖息地中,乌龟独特的生理学,比如说缓慢的新陈代谢、资源短缺时的休眠能力,都能够让它们在那里维持巨大的种群数量。当乌龟消失之后,其它动物无法取代它们的位置。令人欣慰的是所有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虽然乌龟受到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疾病、捕猎和捕捉等问题的威胁,但是对真正打击它们生存的是对它们命运的视而不见。 乌龟曾是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的幸存者,将来它们还能成为人类世界的幸存者吗? 。
2、恐龙灭绝时哪些动物活下来了?举一些例子,写一些它们的生存极限,最好能找出共同特点(生存环境)
部分体型较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等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为代表的多种哺乳动物;多种昆虫; 主要特点是这类动物个体小,容易获取食物,对于食物种类不挑剔。 另一类以鳄鱼,乌龟等为代表的冷血动物,主要特点是会冬眠,对于消耗要求不大。 还有就是生存在海洋中的大部分生物,特点为生存环境受陆地变化影响较小。
3、灭绝时恐龙怎么做??速度回答!!!这两天就要!!!最少600字!!!!!
恐龙世界】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 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
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
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
6、6米,颈长
6、7米,尾长
15、3米,身长
4、55米,重约
10、5吨。 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
2、5米,身高
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197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台地干枯河床里发现了巨大的恐龙骨骼,体长24米,重约80吨,体高18米,脖子有12米长,合计有6层大楼的高度。它大概生活在
1、4亿年前的侏罗纪后期,用四足走路,昂起脖子吃高树枝上的嫩叶,比长颈鹿还要伸得高。可是,最小的恐龙,只有小狗那样大。 恐龙在地球上曾经生活了
1、3亿多年,种类繁多,是当年地球的统治者。 【恐龙之谜】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恐龙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了,但它的小脑袋、长脖子,是怎样把血液送到离地那么高的头部去的?怎样经受得住巨大的血压? 恐龙是怎样输送血液的呢?最近,美国古生物学家说,长颈鹿有4个心室的心脏,而恐龙只有2个心室的心脏,血压很高,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心脏构造才把血液打上20多米的高度。 还有一些关于恐龙的描绘:恐龙有个很小的脑子,操纵前足和腭的行动;另有一个小脑,在骨盆附近的脊髓上,提供刺激来摆动尾巴和移动后足。恐龙的镫骨,藏在中耳部里面,这是和听觉有密切关系的。科学家设想,如果恐龙有听觉,也一定会发出音来,可能是啁啾声、尖叫声,甚至会是咆哮声。 恐龙骨有许多层,像树木的年轮那样。估计它的寿命是100~200年。 有的科学家说:恐龙是冷血动物,体内缺少调节冷暖的生理机能,体温跟着环境变化,生存的地方,不能过热过冷。酷热的时候,它没法钻到地下纳凉;寒冷季节,冻得不能动弹,又不能多吃食物来适应体力消耗。 但是,近年来有的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恐龙是温血动物,理由是:三迭纪的恐龙化石在当时寒冷地区(现在的南非)和热带地区(现在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德国)同样普遍,种类也多。用显微镜来观察,发现恐龙骨化石上的血管沟密度较高,说明它是恒温动物。从恐龙化石的生态研究,知道美国和非洲大群落的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的比率是1%~4%,同化石哺乳动物的比率大致相近。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很多。有的说,地球气温的变化,使它丧失生殖能力(恐龙的性腺极为敏感),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有的说,地球上出现的低温时期,使它身体变得麻木,时间一长,恐龙相继饿死。有的说,随着植物的进化,空气中的氧日益增加,氧刺激着恐龙,加快腹内食物的消化,由于恐龙没法获得大量食物,慢慢消亡了。也有的说有毛的哺乳动物开始进化,专门搜寻恐龙蛋来充饥,加速了恐龙的灭亡。 最近,人们提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解释,说恐龙的覆灭是由于小行星同地球的碰撞。大约在6 500万年以前,有一颗重达1万亿吨的阿波罗小行星,在运行的轨道同地球相遇,在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以每秒20千米的高速冲进大气层,猛烈撞击地面。由此而产生的高温使两个行星的岩层熔融,那些汽化物质和熔岩滴粒进入大气层,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尘雾,几年以后才逐渐飘落到地面。地球上的草木大片大片地枯死,梁龙等食草恐龙首先饿死,而食肉的霸王龙跟着死去。在这种废墟般的土地上,那些幸存的生物开始了新的进化历程--“新的生命”时代。 后来,这种天文的假说,被不少事实所证明。1978年以来,在意大利、丹麦、新西兰等20多处地方先后发现晚白垩纪沉积层中有铱的富集。可是,铱在地壳中是含量稀少的元素,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分布又很广泛呢?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来自地球外的小行星和陨星,因为这些天体中铱的含量要比地球高得多。它们同地球猛烈碰撞后,产生大量富铱灰烬,大气环流把它们飘散到各地,最后广泛沉积起来。 既然是碰撞,在地球上晚白垩纪地层中就应该留下巨大的陨石坑。1978年,美国和墨西哥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尤卡坦半岛罗格雷索镇进行测量时,发现地下1千米深处白垩纪海相沉积中有个圆形构造,直径60千米,外面还有一个直径180千米的环形构造。这正是小行星撞击地面时留下的伤疤!钻机采到的一些岩石标本,有点像火山岩,可是亿万年来这里完全没有火山活动的迹象。而根据重力测量和地磁测量资料,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尤卡坦伤疤中心处有一圆磁性强的岩层(是碰撞后反弹回来的结果),在离中心80千米处另有一圈低密度岩石(是撞击中形成的熔融物质从陨坑喷出堆积而成的)。这只有用小行星碰撞才能解释。 诸如这些,科学家都在研究之中。 【渡渡鸟】一种重达23千克的不会飞的鸟,生活于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公元16世纪,水手们来到留尼汪岛。在150年里,所有的渡渡鸟都消失了。它们被屠杀以提供人们所需的油料,并作为猪、狗的食物。 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时,为了纪念这种曾同毛里求斯人祖辈相处的渡渡鸟,政府决定将它定为国鸟。今天,渡渡鸟在地球上消失了,可是,在岛上却到处可以“遇见”它,因为在国徽、钱币、纪念品、广告和俱乐部的铭牌上,都能看到这种鸟的形象。这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爱护和保护濒临灭绝危险的动物,不要重蹈渡渡鸟的悲剧。 随着渡渡鸟的绝种,使岛上的一种卡尔瓦利亚树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卡尔瓦利亚树高30米,树龄在300年以上,每年落下的是一些多皱的李子一般的果实,里面包着种子。由于这种种子不发芽,因此,就找不到它的后代幼树了。 鸟类生态学家斯坦利·A·坦布尔发现,卡尔瓦利亚树濒临绝种的原因,不是由于遗传问题,而是由于渡渡鸟的绝种。人们在岛上沼泽地里发现的渡渡鸟遗体里,找到了卡尔瓦利亚树的种子。这种种子有一层厚实坚韧的外壳,坦布尔将种子在水压机下做承压试验,发现它能忍受580千克压力而不碎,而山核桃却在40多千克压力下就破碎了。他认为,种子被渡渡鸟吞食以后,被消化系统磨薄了外壳,排出体外后就能发芽。 坦布尔做了个实验,给家养的火鸡喂了17颗卡尔瓦利亚树的种子,其中有10颗不是被回吐出来,就是经砂囊磨薄后从肠道排出,另外7颗却在砂囊中磨碎了。 他将10颗种子培植,有3颗发了芽。由此,卡尔瓦利亚树从垂危中得到了拯救。当地林业工人用人工方法磨薄种子,播种后也都发了芽。 从渡渡鸟的灭绝而到卡尔瓦利亚树的获救,说明了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是何等重要啊! 【生命灭绝加速度】物种灭绝,本是自然现象,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目空一切地干预大自然以来,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了。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如今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如
2、5亿年前的三叶虫、6500万年前的恐龙均已灰飞烟灭。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以后,使这个灭绝时间表大大地提前了。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 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了,即有100多种动物灭绝了,而且这种灭绝还在以加速度的趋势进行着。1600年以来,记录在案的动物灭绝资料已经够惊人的:120种兽类和250种鸟类已不复存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世界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这种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上千倍的局面是有关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峻警告! 【北京大兴动物墓地】 作为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的北京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一个苍凉的十字架上,排列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黑名单,两座具有象征性的坟冢、横斜的枯木、低飞的寒鸦把整个墓区笼罩在一派萧瑟、悲凉气氛中。参观者来此凭吊的,不是人类中逝去的成员,而是自然界中永远逝去了的动物物种。这个特殊的墓地将向你诉说一个个物种灭绝的哀歌。 1627年波兰原牛灭绝,1780年太平洋灰椋鸟灭绝,1876年福岛胡狼灭绝,1860年南非斑驴灭绝,1914年北美旅鸽灭绝,1948年澳洲袋狼灭绝,1952年加勒比僧海豹灭绝,1964年亚洲冠麻鸭灭绝……难怪联合国的一位官员说:如果达尔文活到今天,他的工作可能就会集中于物种的讣告,而不是物种的起源了。 当一个物种的局部灭绝大大改变和影响其他物种的种群大小时,就会连锁性、累加性、潜在性地导致其他物种接二连三地灭绝。这种现象被我们以“多米诺骨牌”的形象展现给大家。 在麋鹿苑灭绝动物墓地,一个压向一个的石块依次倒下,显示着物种灭绝的连锁反应。对此,我们将向公众做出这样的发问: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在动物墓地的门口,有一个大箱子,上面写着: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当好奇的人们向里张望时,他们竟看到了自己,原来里面只有一面镜子! 我不会,给你点资料参考吧。
4、恐龙有多少种类?生存了多少年?因为什么原因而灭绝的?
关于种类... 恐龙家族极为庞大、多样性。截止到2006年的学术研究,已确定有超过500个属;根据估计,化石记录中曾出现的属总数约为1850个,当中有75%已被发现化石。一个早期的研究推测恐龙有将近3,400个属,但大部分无法在化石记录中保存下来。截至2008年9月17日为止,恐龙记有1,047个种。 关于年代...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关于灭绝... 恐龙消失于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同时间还有许多生物也跟者灭亡,包含:菊石、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草食性的乌龟与鳄鱼、大部分鸟类、以及原始哺乳类。自从70年代以来,有许多研究试图探索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并形成数个理论。通常的解释是一个撞击事件造成了灭绝,有些科学家提出其他理由,或者是几个综合事件导致这次灭亡。 在恐龙时代末期,极区并没有冰帽,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00到250米。地球各地的气温差异不大,极区与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差不到25°;整体而言较今日暖和,极区的气温高于现在的气温约50°。 恐龙时代的大气成分也与今日有极大差别。二氧化碳是今日的12倍,氧气则占了大气的的32%到35%,而今日只占了21%。但是在晚白垩纪,地球的环境有显著的变动。火山活动增加,造成气候变冷,二氧化碳比例下降,氧气比例开始变动。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低氧气比例,可能是灭亡的直接原因。如果恐龙的呼吸系统类似现代鸟类,它们的呼吸效能将会有困难,需要更多氧气才能维持巨大体型的需要。 撞击事件 在1970年代后期,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提出了彗星撞击理论,造成了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阿尔瓦雷茨提出世界各地的地层,铱含量在6,500万年前有大量的增加,可视为撞击的直接证据 [118] 。有许多证据显示当时有颗直径5到15公里的陨石或彗星,撞击现在的犹加敦半岛地区,形成宽17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引发此次灭绝事件 [119] [120] 。但科学家不确定恐龙是在撞击事件中灭亡,还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衰退。另有科学家提出这次撞击,使大气层布满灰尘,或者是使地球气温上升。 化石纪录不能看出恐龙灭绝的速度,但许多不同的测试研究发现它们的灭亡相当迅速。这些结果使科学界更加相信彗星撞击理论。撞击事件短期内会造成高温,而扬尘会遮辟天空,造成全球性的长时间气候冷却。大部分植物因无法光合作用而消失,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而死亡,而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来源,也渐渐灭亡,仅有小型动物和少量植物幸存下来。 在2007年9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威廉·波特克(William Bottke)与数位捷克籍的科学家,利用电脑计算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可能肇事者。根据他们的模拟计算结果,该陨石坑有90%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名为巴普提斯蒂娜(298 Baptistina)的小行星所造成的,该小行星直径接近160公里,运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在1亿6000万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被一颗直径约55公里的未命名小行星撞击后粉碎,主要的碎片形成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而某些碎片则闯入地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颗直径10公里的碎片,在6,500万年前撞击了墨西哥犹加敦半岛,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威廉·波特克的研究结果与阿尔瓦雷茨的理论相似,另外也采纳了柏克莱大学的物理学家查理·穆勒(Richard A. Muller)所提出的太阳伴星理论。查理·穆勒提出太阳有颗名为复仇女神(Nemesis)的伴星,复仇女神每隔2,600万年会经过奥尔特云彗星带,干扰了彗星的轨道,使众多彗星进入内太阳系。这些彗星的少部份会进入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发生撞击,进而造成大规模的灭绝事件。 火山爆发 在2000年以前,就有学者主张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一种洪流玄武岩地形)是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但因为这次火山爆发始于6,800万年前,并持续超过200万年,所以当时认为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所造成的灭绝事件应该是逐步、缓慢的。但现在有证据显示,有2/3的德干暗色岩地形,是在一万年内形成的,发生于6,550万年前。显示这次火山爆发造成了快速的灭绝事件,可能在数千年内,但还是远比撞击事件长。 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借由数种方式造成了灭绝事件,灰尘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喷出,灰尘使地表的日照量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当灰尘慢慢降落至地表时,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增加了温室效应。许多植物因此而死亡,草食性恐龙因没有食物而灭亡,而肉食性恐龙也相继灭绝。在恐龙大规模灭绝前,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似乎与全球暖化有关。有证据指出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之前的50万年内,大气温度曾上升8 °C。 在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仍被认为是缓慢灭绝事件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便已提出古生物学家被少数的资料所混淆。他的警告当时被没有被接受,但后来针对化石层的研究工作,证明早期的相关研究有误。目前大部分古生物学家已普遍接受撞击事件是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不过,路易斯·阿尔瓦雷茨的儿子华尔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认为在这次撞击事件前,地球上已发生其他重大事件,例如:海平面下降、造成德干暗色岩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它们可能也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综合原因之一。 生态系统变迁 在2008年,Graeme T. Lloyd等人提出假设,认为开花植物的出现,造成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多样性降低。在白垩纪早期以前,陆地的优势植物是裸子植物,例如针叶树;在白垩纪中晚期,开花植物开始成为优势植物之一,但其地理范围有限。根据恐龙的粪化石显示,白垩纪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龙仍以裸子植物为食,只有少部分以开花植物为食。同时,草食性昆虫、哺乳动物的物种数量迅速增加,显示它们已经适应以这种新型态植物为食。Lloyd等人假设,相对于这些动物的多样性增加,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多样性则降低,这可能是导因于缓慢变迁的植物生态系统。 古新世幸存者? 在K-T界线以上的地层中,偶尔会发现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在2001年,古生物学家J.E. Zielinski与J.R. Budahn宣称在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发现一个鸭嘴龙科的股骨化石,并宣称这是古新世恐龙的证据。该地层的年代为早古新世,接近6450万年前。如果该骨头不是因为风化作用而被重新沉积到该地层的话,它将被视为少数恐龙仍存活到新生代至少前50万年的证据。除此之外,在海尔河组也发现了其他恐龙化石,位在K-T界线以上
1、3米,年代是K-T界线后约4万年;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类似发现,包含中国 [127] 。但是,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古新世恐龙的化石零散、不是较完整的骨骼,可能是被冲积作用带离原本地点,然后再被重新掩埋。
5、恐龙有多少种类?生存了多少年?因为什么原因而灭绝的?
关于种类...恐龙家族极为庞大、多样性。截止到2006年的学术研究,已确定有超过500个属;根据估计,化石记录中曾出现的属总数约为1850个,当中有75%已被发现化石。一个早期的研究推测恐龙有将近3,400个属,但大部分无法在化石记录中保存下来。截至2008年9月17日为止,恐龙记有1,047个种。关于年代...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关于灭绝...恐龙消失于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同时间还有许多生物也跟者灭亡,包含:菊石、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草食性的乌龟与鳄鱼、大部分鸟类、以及原始哺乳类。自从70年代以来,有许多研究试图探索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并形成数个理论。通常的解释是一个撞击事件造成了灭绝,有些科学家提出其他理由,或者是几个综合事件导致这次灭亡。在恐龙时代末期,极区并没有冰帽,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00到250米。地球各地的气温差异不大,极区与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差不到25°;整体而言较今日暖和,极区的气温高于现在的气温约50°。恐龙时代的大气成分也与今日有极大差别。二氧化碳是今日的12倍,氧气则占了大气的的32%到35%,而今日只占了21%。但是在晚白垩纪,地球的环境有显著的变动。火山活动增加,造成气候变冷,二氧化碳比例下降,氧气比例开始变动。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低氧气比例,可能是灭亡的直接原因。如果恐龙的呼吸系统类似现代鸟类,它们的呼吸效能将会有困难,需要更多氧气才能维持巨大体型的需要。撞击事件 在1970年代后期,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提出了彗星撞击理论,造成了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阿尔瓦雷茨提出世界各地的地层,铱含量在6,500万年前有大量的增加,可视为撞击的直接证据[118]。有许多证据显示当时有颗直径5到15公里的陨石或彗星,撞击现在的犹加敦半岛地区,形成宽17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引发此次灭绝事件[119][120]。但科学家不确定恐龙是在撞击事件中灭亡,还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衰退。另有科学家提出这次撞击,使大气层布满灰尘,或者是使地球气温上升。化石纪录不能看出恐龙灭绝的速度,但许多不同的测试研究发现它们的灭亡相当迅速。这些结果使科学界更加相信彗星撞击理论。撞击事件短期内会造成高温,而扬尘会遮辟天空,造成全球性的长时间气候冷却。大部分植物因无法光合作用而消失,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而死亡,而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食物来源,也渐渐灭亡,仅有小型动物和少量植物幸存下来。在2007年9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威廉·波特克(William Bottke)与数位捷克籍的科学家,利用电脑计算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可能肇事者。根据他们的模拟计算结果,该陨石坑有90%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名为巴普提斯蒂娜(298 Baptistina)的小行星所造成的,该小行星直径接近160公里,运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在1亿6000万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被一颗直径约55公里的未命名小行星撞击后粉碎,主要的碎片形成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带,而某些碎片则闯入地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颗直径10公里的碎片,在6,500万年前撞击了墨西哥犹加敦半岛,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威廉·波特克的研究结果与阿尔瓦雷茨的理论相似,另外也采纳了柏克莱大学的物理学家查理·穆勒(Richard A. Muller)所提出的太阳伴星理论。查理·穆勒提出太阳有颗名为复仇女神(Nemesis)的伴星,复仇女神每隔2,600万年会经过奥尔特云彗星带,干扰了彗星的轨道,使众多彗星进入内太阳系。这些彗星的少部份会进入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发生撞击,进而造成大规模的灭绝事件。 火山爆发 在2000年以前,就有学者主张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一种洪流玄武岩地形)是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但因为这次火山爆发始于6,800万年前,并持续超过200万年,所以当时认为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所造成的灭绝事件应该是逐步、缓慢的。但现在有证据显示,有2/3的德干暗色岩地形,是在一万年内形成的,发生于6,550万年前。显示这次火山爆发造成了快速的灭绝事件,可能在数千年内,但还是远比撞击事件长。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借由数种方式造成了灭绝事件,灰尘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喷出,灰尘使地表的日照量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当灰尘慢慢降落至地表时,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增加了温室效应。许多植物因此而死亡,草食性恐龙因没有食物而灭亡,而肉食性恐龙也相继灭绝。在恐龙大规模灭绝前,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似乎与全球暖化有关。有证据指出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之前的50万年内,大气温度曾上升8 °C。在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仍被认为是缓慢灭绝事件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便已提出古生物学家被少数的资料所混淆。他的警告当时被没有被接受,但后来针对化石层的研究工作,证明早期的相关研究有误。目前大部分古生物学家已普遍接受撞击事件是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不过,路易斯·阿尔瓦雷茨的儿子华尔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认为在这次撞击事件前,地球上已发生其他重大事件,例如:海平面下降、造成德干暗色岩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它们可能也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综合原因之一。生态系统变迁 在2008年,Graeme T. Lloyd等人提出假设,认为开花植物的出现,造成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多样性降低。在白垩纪早期以前,陆地的优势植物是裸子植物,例如针叶树;在白垩纪中晚期,开花植物开始成为优势植物之一,但其地理范围有限。根据恐龙的粪化石显示,白垩纪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龙仍以裸子植物为食,只有少部分以开花植物为食。同时,草食性昆虫、哺乳动物的物种数量迅速增加,显示它们已经适应以这种新型态植物为食。Lloyd等人假设,相对于这些动物的多样性增加,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多样性则降低,这可能是导因于缓慢变迁的植物生态系统。古新世幸存者? 在K-T界线以上的地层中,偶尔会发现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在2001年,古生物学家J.E. Zielinski与J.R. Budahn宣称在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发现一个鸭嘴龙科的股骨化石,并宣称这是古新世恐龙的证据。该地层的年代为早古新世,接近6450万年前。如果该骨头不是因为风化作用而被重新沉积到该地层的话,它将被视为少数恐龙仍存活到新生代至少前50万年的证据。除此之外,在海尔河组也发现了其他恐龙化石,位在K-T界线以上
1、3米,年代是K-T界线后约4万年;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类似发现,包含中国[127]。但是,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古新世恐龙的化石零散、不是较完整的骨骼,可能是被冲积作用带离原本地点,然后再被重新掩埋。
6、恐龙灭绝的资料
十三.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医疗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 [编辑本段]十五.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编辑本段]十六.大气成分变化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乌龟、鳄鱼和蜥蜴这些与恐龙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的爬行动物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
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因此,对于恐龙绝灭来说,小行星的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现代科学已能证明这一点。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现代科学也不难对此进行验证。 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